參加萬金石已有十多年了
網誌記載,我2010年開始跑半馬(那次應該也不是第一次,印象中更之前可能和同事來跑過一次,不過沒記載在網誌中,也就失去記憶)
連跑兩年後,2012年起跑全馬
之後就連續參加全馬,除了2017年未中簽,2020年疫情停賽.
算起來是萬金石資深跑者了,這個風景優美又有國際認證的場地也很適合多來幾趟,
何況每年在此表現都極佳,沒有一次跑出四小時外,早年更是我PB創造地,15,16年更連續兩次跑入我現在汲汲追求回復的330
去年停賽,今年又因為疫情延賽,所以已經有兩年八個月未來這個場地,不過整個路線還是十分熟悉,沒有多大變化,最大不同是開賽場地,本來地面凹凸不平、旁邊海灘地雜爛不整,不過今年有很大改善,比較有國際大賽的影子,雖然場地還是太狹小.
是否來參賽,在賽前陷入猶豫,疫情大半年沒好好跑是一個因素,不過在這兩個月倒是有練一些,所以原本預期保四沒問題.
但上週一小腿意外拉傷,休息一週未能完全好轉,也讓最後一週的訓練計劃被打斷,賽前一晚跑起步來還是略略疼痛,這也讓我懷疑腿傷能撐住四個小時的連續撞擊嗎?
最後氣象報告顯示,比賽當天會是入秋以來最熱一天,氣溫會到近三十度,這也令人恐怖,畢竟海邊太陽不是開玩笑的,2018年在此熱爆的經驗,也讓我警覺.
不過,如果不去參加比賽,根據經驗,事後一定會很後悔.所以決定如期前往,如果真的腿傷跑不完,就坐回收車回來吧.
賽前一天晚上,整理裝備,太久沒有做行前準備了,還真要從回憶中搜尋必帶之物(最後還是漏到了防曬乳)
十一點就寢,睡到三點十五分鬧鐘叫醒,開車到每次停車處是四點多,還可以停在下坡處,今年應該人數比較少一些,因為有些人在年初棄賽吧。
照慣例,在車內著裝早餐,五點出頭往比賽場地出發,此時廁所尚不用排隊(等我出來就要排隊了).
接下來的一個小時多的等待時間,就不斷地熱身拉筋,要把右小腿半纖維化的狀態鬆開.
六點半準時開跑,往年應該就會以四分四十秒速度開跑,今年有徹底做到戒急用忍,因為怕速度太快腳會痛到要棄賽,設定目標是跟著四小時的配速列車,大約五分20秒的配速,一開始每踩一步,的確小腿會痛一下,不過只要不變換速度,基本上還是忍耐.
今年路線有小更改,去程不用繞進金山(還是2019年就改了,有些模糊的印象),這省了去程的辛勞.原本前方十多公尺的400配速列車,因為我有一站去上廁所,所以之後就維持在五十公尺遠,一直到20k後,就慢慢越來越遠,不過還算順利的完成前20k,20k後開始感受到體能的負荷,
迴轉之後再跑一段,就開始卡關了,當時是想說,跑前最長訓練距離是27k,所以至少要27K以上才能用走的吧,但好像23k就有用走的.
看心跳率,當超過163,就會不舒服,此時要撐也可以,不過後來應會爆掉,所以,自此之後,一旦覺得很喘,然後心跳超過163,我就會停下用走的.走個幾十公尺,心跳回復後,再跑起來.
好死不死,手機在28.3k,居然沒電了,之後只好用體感來跑,此時腳已經開始有抽筋訊號.
更慘的是,回程還是繞回到金山活動中心那個大坡,在大太陽照耀之下,和我速度差不多的跑友,此時都是上坡用走的,下坡再開跑.我還有印象,此時大約還有九公里,前面兩位跑友互相勉勵說,「雖這麼辛苦,再一小時後就可以回去了」.
大約在最後第二個補給站,37k吧,就在補給站前,我的左腿大抽筋,站在原地拉開,這情況之前出現過幾次,第一次是2009台北馬,之後兩次分別在新竹遠東馬、烏來馬,後兩次應該是吃到鹽錠所致,最近一次是十一個月前的台北馬.(除第一次是菜馬等級,後面三次其實開跑速度都不錯).醫療站剛好在旁邊,被噴了不少擦勞滅,志工也順手給我一罐用一半的,讓我可以邊跑邊噴.
最後的隧道區,我倒是全程用跑的,也受惠於此時沒有太陽,根據以往經驗,報數三百多後,就可以出隧道,
終於回到終點了,根本是歷劫歸來而力竭,我已經很久沒有這種感覺,其實在某些路段,甚至出現暈眩和嘔吐感,幸好整段水分補給充足,不然真的會熱衰竭.
總之,在克服腿傷(賽後目前感覺起來傷勢沒有惡化)和炎熱天氣、訓練不足的三種情況來完成比賽,雖然成績是歷次倒數前幾名,不過還是順利完成這場LSD訓練,值得嘉許.之後連續三場比賽,應該不至於這麼淒慘,至於萬金馬的榮耀過去,可在四個月後的2022比賽中找回來.
開車回家時,數度想睡覺,也真是體力用盡的象徵,回到家洗澡睡覺整理後,下午睡了兩小時,晚上十一點一覺到天明,半夜完全沒起床尿尿,真的是太辛苦的一場戰役.練得不夠,體能不足的結果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