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11月30日 星期二

20211130遇大雨、腳傷復發,只跑13k

 昨天下午四節課,加上腳傷,就真的休息了一天沒跑,只有騎小折來回上學,也是略有運動.休息一天後,果然腳踝傷勢有好轉跡象,走路不會痛.

1130(二)今日參加舅媽告別式,騎UBIKE過去,因為二殯那邊實在不容易停車.算是至親,所以提前過去幫忙,十二點多才離開,回程乾脆用走的,其實也才3k多.

下午三點半開始練習,今天預計跑到新月橋,再回到南機場買晚餐,本月前跑過兩次的LSD路線.出發前有點太陽,我還移動了陽台的盆栽,結果跑過中正橋不遠,就開始下雨,雨勢還不小,是可以把鞋子弄溼那種,同時氣溫降低,正是氣象報告所說的鋒面過境.

雨勢不見有變小趨勢,加上最令人擔憂的是右腳踝又痛了起來,於是草草跑到光復橋就繞回來,

跑到南機場時,雨倒是停了,但買了晚餐,腳也受傷,所以騎UBIKE回家.

這種速度心跳到153,有點怪異,其實跑時也不太喘.
雨其實不是大問題,主要還是擔心腳傷更嚴重,跑是可以跑,但只能五分多速


速度上就是我現在跑輕鬆的530多

最後因為進到市區,所以速度慢多了.


昨天終於公佈了簡章,這兩天忙完後,就要結束這一兩週有些迷失方向的低效率生活,把焦點集中起來,面對五十天後的挑戰,加油.




2021年11月28日 星期日

20211127-28連兩日輕鬆課表



週六(27)白天在圖書館,整天下著雨,本想休息,但先前用手機GARMIN軟體訂了跑步課表,自動顯示在手錶上,提醒著我要去跑步,於是約五點冒著雨跑出去.
傷勢初癒,跑的是最輕鬆課表,今天是50分鐘跑步後,快跑15秒數次,路線是往木柵寶橋,不過跑的是右岸,景美溪常跑,但已許久未跑右岸.
先到水門拉一下單槓.
和昨天相比,速度上已能進入到六分內,右腿傷勢似乎已經好轉,至少跑時不會痛.
輕鬆跑的課表,可以讓自己對練習比較不會抗拒,而能達到天天下場練習的效果,
還記得六年前練226,就是天天練習,即使肌肉痠痛、課表不重還是去練,後來果然收到成效.


 週日,今天沒去圖書館,在家晃了一天,沒什麼讀書,下午三點剪完頭髮也按照手錶上顯示的功課,到師大分部操場,要練的是法特雷克跑.

先慢跑15分鐘,再依兩分鐘快跑一分鐘慢跑的節奏,共十次.跑的速度,手錶並未顯示,用計算的兩分鐘跑一圈四百,就相當於五分速,我大約都落在450左右.

就很像是輕鬆版的間歇跑,快跑的部分大約用五六成力,如果是間歇,會用到七八成力.後者在放鬆階段,常常跑不起來,法特雷克跑倒是可以在慢跑的一分鐘恢復到可以快跑.

前面幾趟快跑抓到430左右,恢復慢跑其實也不慢,比昨天的輕鬆跑還快,而且一分鐘的休息足以讓我再跑兩分鐘快的.

後面幾趟,有刻意讓自己快的部分更快些,可以看到快跑時速度上到420以內,但慢跑速度也降到接近六份速,快加慢的總時間其實和前四趟差不多,可是後面累多了,所以好像抓到法特雷克的精義.目前我的實力就是快+慢大約630-650公尺,不管快跑有多快,所以為何不舒服一點的速度來跑呢?特別有此感觸是因為,最後一趟想要衝刺,是拉到四分速沒錯,但最後幾步又害右腿阿基里斯腱痛了起來,連帶使我最後15分鐘的慢跑改成用走的.

目前傷勢還在觀察中,可能只是小傷,明天休息一天看看.後天要練LSD.


2021年11月26日 星期五

20211126恢復跑9k

 週三團練後,週四因為要上課,就又休息一天.

今天週五,是無論如何要跑了,即使天氣有點冷又下毛毛雨.

在圖書館工作到四點,就回家準備,今天是輕鬆恢復跑,要往華中橋跑,順便去南機場夜市買雞肉飯.

出發前,先在家裡在動態伸展,就是週三學到那些招式,跑出去後先去水門拉一下單槓,一陣子沒拉,肌力就退化了,雖然還是能撐到到二十下,但第十下起就有點吃力,上半身肌力還是要顧啊.

今天跑起來好消息是左小腿是完全不痛了,壞消息是左髖關節會痛,之前都是右邊髖關節,首次出現左邊疼痛,猜測是因為先前右腳傷勢,因為代償作用,過度用了左邊,超過原本負荷,所以疼痛起來.

把速度放慢下來,慢慢就不痛了,不過速度放得很慢,已經是六分速多.今天已經是週五了,先前常常連兩週馬,不知中間是怎麼恢復的,如果這週日有比賽,我應該也是爆炸.




昨天也收到體檢結果,體檢很有必要,不過基本上現在去做,結果一定會失望,包含攝護腺、膀胱、膽囊、腎臟、腰椎、肺臟都有退化跡象.不過其實日常生活都沒太障礙,所以這份體檢報告會讓緊張個性者更緊張.

上述那些退化跡象,每個人都會有,只是有沒有用體檢去彰顯出來他的存在.我做體檢只是擔心有沒有壞細胞,看來這部分還OK,之後還是持續運動來保持細胞正常.

不過飲食是真的要控制一下,現在已經沒辦法像以往大吃大喝了.這次得到總評是肥胖,建議是多做運動,我是覺得有誇張,畢竟我運動量雖比以前少,但月跑量最少也有100K以上,只是現在比較沒機會游泳.運動是還好,我過分油膩的飲食習慣倒是真的要改了.

比較令我關注的指標是發炎指數CRP,有點過高,這數據因為以往體檢沒做,所以不知是最近出來的,還是我本身有發炎體質.總之,不要太鐵齒,照著健康生活守則來.

月初三十重聚的漏網照片







2021年11月24日 星期三

休息兩天後,今天該做些恢復了.1124參加市政府跑步社團活動

 週日跑完辛苦的全馬,週一時,果不其然,鐵腿了,也很多年沒有鐵腿感.走路蹣跚之外,連起床腰都痛.

下午因為連續四節課,中午也沒得午睡,不過除了肢體僵硬,精神略顯疲態,上課狀態還不錯,撐四節課也都還有體力回家煮晚餐.

週一、二冷氣團來襲,氣溫下降,本來也算是好的跑步天氣,不過剛跑完全馬,就徹底休息,連抬腿等室內健身都沒做.

也花了週二、週三兩整天時間,把書局的邀稿完成,這實在很花時間,稿費也不多,CP值真不高,下次接受邀請之前,要考慮清楚.

1124/1600剛剛完成初稿,明後天再修稿了.傍晚六點半要到田徑場參加免費的跑步講座和訓練,身體也差不多可以動了,就在今天恢復運動.

對了,原本賽前和比賽時右小腿的疼痛,在比賽後半段失去疼痛感覺後,週一、二鐵腿時期,也不會疼痛,反而今天不鐵腿,右小腿疼痛感又出現了,幸好不嚴重,看看晚上訓練情況如何.


煮好晚餐,五點四十分出發,捷運直達,六點半準時進入會議室.今天參加市政府跑步社團活動,邀請教練主講一些跑步訓練知識和實作.

一開始,先看影片,介紹去年台北馬選手的練習狀況,最有收穫的是:法特雷克訓練.

早期我都是硬練,套句今天曾教練說的「大多練的是意志力」.現在今非昔比,跑步資訊非常多,不過因為太多,反而不知哪種好,先前用過亞索跑法,是我唯一有在用的訓練技巧.看過今天法特雷克影片後,會想試試看,雖然以前就聽過,但沒有太大練習動機.技巧是「幾分鐘快跑、幾分鐘慢跑」,下禮拜身體更恢復後,來練看看.

另外,今天的收獲另有:

1、訓練菜單:練跑時間計、練跑距離計,一樣重要,前者可以練法特雷克.後者如定速跑、LSD.

2、間歇跑的間隔(中間休息)時間,心率最準,回到120以下.

3、休息很重要.研究顯示,沒休息組比有休息組進步更慢.不要天天練(這點倒是我先前有做到,只不過休息太多)

4、馬克操ABC三式、跨步跑、馬力歐跑、

5、動態伸展各式:這部分是之前只知其有,不知如何操作.今天學了幾招,以後跑前可以練練.

6、柔軟度不等於活動度.穩定度和活動度是心肺、肌力外,先前未加強到的科目

7、今天三十人包場使用田徑場,太爽快,只是有點晚加上腳傷未癒,所以只敢小跑一下.

希望以後還有機會參與













2021年11月22日 星期一

2021萬金石,歷屆最慘烈,4:24

 








參加萬金石已有十多年了

網誌記載,我2010年開始跑半馬(那次應該也不是第一次,印象中更之前可能和同事來跑過一次,不過沒記載在網誌中,也就失去記憶)

連跑兩年後,2012年起跑全馬

之後就連續參加全馬,除了2017年未中簽,2020年疫情停賽.

算起來是萬金石資深跑者了,這個風景優美又有國際認證的場地也很適合多來幾趟,

何況每年在此表現都極佳,沒有一次跑出四小時外,早年更是我PB創造地,15,16年更連續兩次跑入我現在汲汲追求回復的330


去年停賽,今年又因為疫情延賽,所以已經有兩年八個月未來這個場地,不過整個路線還是十分熟悉,沒有多大變化,最大不同是開賽場地,本來地面凹凸不平、旁邊海灘地雜爛不整,不過今年有很大改善,比較有國際大賽的影子,雖然場地還是太狹小.

是否來參賽,在賽前陷入猶豫,疫情大半年沒好好跑是一個因素,不過在這兩個月倒是有練一些,所以原本預期保四沒問題.

但上週一小腿意外拉傷,休息一週未能完全好轉,也讓最後一週的訓練計劃被打斷,賽前一晚跑起步來還是略略疼痛,這也讓我懷疑腿傷能撐住四個小時的連續撞擊嗎?

最後氣象報告顯示,比賽當天會是入秋以來最熱一天,氣溫會到近三十度,這也令人恐怖,畢竟海邊太陽不是開玩笑的,2018年在此熱爆的經驗,也讓我警覺.

不過,如果不去參加比賽,根據經驗,事後一定會很後悔.所以決定如期前往,如果真的腿傷跑不完,就坐回收車回來吧.

賽前一天晚上,整理裝備,太久沒有做行前準備了,還真要從回憶中搜尋必帶之物(最後還是漏到了防曬乳)

十一點就寢,睡到三點十五分鬧鐘叫醒,開車到每次停車處是四點多,還可以停在下坡處,今年應該人數比較少一些,因為有些人在年初棄賽吧。

照慣例,在車內著裝早餐,五點出頭往比賽場地出發,此時廁所尚不用排隊(等我出來就要排隊了).

四點多到達停車處

五點時在橋上看到的起點畫面

置物前照一張

接下來的一個小時多的等待時間,就不斷地熱身拉筋,要把右小腿半纖維化的狀態鬆開.

六點半準時開跑,往年應該就會以四分四十秒速度開跑,今年有徹底做到戒急用忍,因為怕速度太快腳會痛到要棄賽,設定目標是跟著四小時的配速列車,大約五分20秒的配速,一開始每踩一步,的確小腿會痛一下,不過只要不變換速度,基本上還是忍耐.

今年路線有小更改,去程不用繞進金山(還是2019年就改了,有些模糊的印象),這省了去程的辛勞.原本前方十多公尺的400配速列車,因為我有一站去上廁所,所以之後就維持在五十公尺遠,一直到20k後,就慢慢越來越遠,不過還算順利的完成前20k,20k後開始感受到體能的負荷,

前十一K很順利的以設定速度前進

前22k也還好,部分路段可能因為上坡和補給而時間長一點

明顯的22k之後就卡關,再也進不了540




迴轉之後再跑一段,就開始卡關了,當時是想說,跑前最長訓練距離是27k,所以至少要27K以上才能用走的吧,但好像23k就有用走的.

看心跳率,當超過163,就會不舒服,此時要撐也可以,不過後來應會爆掉,所以,自此之後,一旦覺得很喘,然後心跳超過163,我就會停下用走的.走個幾十公尺,心跳回復後,再跑起來.

好死不死,手機在28.3k,居然沒電了,之後只好用體感來跑,此時腳已經開始有抽筋訊號.

更慘的是,回程還是繞回到金山活動中心那個大坡,在大太陽照耀之下,和我速度差不多的跑友,此時都是上坡用走的,下坡再開跑.我還有印象,此時大約還有九公里,前面兩位跑友互相勉勵說,「雖這麼辛苦,再一小時後就可以回去了」.

大約在最後第二個補給站,37k吧,就在補給站前,我的左腿大抽筋,站在原地拉開,這情況之前出現過幾次,第一次是2009台北馬,之後兩次分別在新竹遠東馬、烏來馬,後兩次應該是吃到鹽錠所致,最近一次是十一個月前的台北馬.(除第一次是菜馬等級,後面三次其實開跑速度都不錯).醫療站剛好在旁邊,被噴了不少擦勞滅,志工也順手給我一罐用一半的,讓我可以邊跑邊噴.

最後的隧道區,我倒是全程用跑的,也受惠於此時沒有太陽,根據以往經驗,報數三百多後,就可以出隧道,

終於回到終點了,根本是歷劫歸來而力竭,我已經很久沒有這種感覺,其實在某些路段,甚至出現暈眩和嘔吐感,幸好整段水分補給充足,不然真的會熱衰竭.

離場前橋上畫面(距開跑已經是五小時)

褲子上都是鹽斑


總之,在克服腿傷(賽後目前感覺起來傷勢沒有惡化)和炎熱天氣、訓練不足的三種情況來完成比賽,雖然成績是歷次倒數前幾名,不過還是順利完成這場LSD訓練,值得嘉許.之後連續三場比賽,應該不至於這麼淒慘,至於萬金馬的榮耀過去,可在四個月後的2022比賽中找回來.

開車回家時,數度想睡覺,也真是體力用盡的象徵,回到家洗澡睡覺整理後,下午睡了兩小時,晚上十一點一覺到天明,半夜完全沒起床尿尿,真的是太辛苦的一場戰役.練得不夠,體能不足的結果.

終點最後蹣跚衝刺


到達後,已經喘到只能慢走



2021年11月19日 星期五

即將迎接本賽季第一場比賽2021萬金石

 昨晚1118(四)將近十二點,正要入睡時,手機傳來LINE鈴聲,一看是大舅,當時想說怎麼這麼晚打電話來,一接起來,聽到大舅哀傷的聲音說舅媽過世了,現在在慈濟,看我能不能過去看她最後一眼.

我高中時獨自一人在台北讀書,當時沒回家的假日,尤其是高一時,常常會去大舅家吃飯過夜,頗受大舅、舅媽的照顧.十年前外婆過世後,也會在大年初四,如果沒出國的話,到大舅家拜年,算是回娘家.

更別提我從小在外婆家長大到六歲,到舅舅阿姨們感情很好.

所以,當然要過去看舅媽最後一眼,尤其此時此刻,舅舅需要別人陪伴,即使我沒能做其他協助,但只要人在旁邊都好.

換上衣服,騎機車到慈濟,深夜路上沒多少車,不到十分鐘就到了.一度還找不到他們的位置,最後在急診室一個獨立的房間,應該是類似「搶救室」找到大舅、舅媽和表妹.

據大舅表示,舅媽白天一切正常,還一起散步到碧潭運動(至少六公里),下午自己也去參加手語舞蹈,但傍晚就覺得不舒服,後背、脖子會痠痛,但可能以為不太嚴重的疲累,所以自己也說不用去看醫生,七八點時說要吃東西,但一口稀飯吃下就全身癱軟無力,119送醫後,在醫院還有意識,還能接受醫師測試是否中風,看看能否抬手抬腳等.

後來醫生有懷疑是動脈剝離,還說如果有此現象,要裝葉克膜,正要安排照電腦斷層進行檢查時,舅媽呼吸心跳就停止,急救許久後,十一點四十多分就宣告無效,心肺衰竭.

醫院處理此事已經有一套流程,樓下就有禮儀公司上來協助,我也陪著到地下二樓的助念室,聽禮儀公司說如何安排後事.舅舅看似鎮定,但我知他心裡很悲傷,畢竟兩人相依相靠幾十年,表妹失去最親近的母親,當然悲痛,尤其十點下班後才能接電話趕來醫院,事實上並沒見到母親清醒的最後一面.

我也只能陪著,禮儀公司所安排的選擇,我也不太能建議,就只是陪著,但我也知道這種陪伴,對於剛失去親人者,至為重要,我自己親身經歷過,能感同身受.

小告一段落,我送表妹回家先休息,明早一大早起他就要負擔送媽媽的儀禮重責,這是很疲累的過程,七年前媽媽過世時,我也經歷過.

三點多我回到家,還沒能睡覺,除了訊息聯絡苗栗家人外,也開始正視高血壓對身體的嚴重性,以及這種無常將隨著歲月提高頻率的必然性.

自己也要調整生活策略,開始進入養生階段,跑步是還要跑,但可能不要再追逐獎杯了,只要達成維持健康和體能即可.飲食也要開始調整,畢竟代謝狀況已不如年輕時.

因為昨晚太晚睡,今天白天就沒進圖書館,早上稍稍補眠半小時後,覺得今天讀書效率差,於是乾脆提前去新莊體育館拿萬金石物資.

騎著小摺,速度明顯比UBIKE快太多,十五公里足足少了六分鐘,大約10%.車子好壞影響單車速度甚大,難怪當初比三鐵時,騎著廉價車的我每每總是被超越,不管我怎麼勉力踩踏.

這次萬金石博覽會頗類似台北馬,雖然疫情關係,有小幅度縮水.

接下來幾張,來和自己參加過的賽事賽衣合照,不過這邊只有到2015,而我應該更早就參加了,






好不容易找到自己名字,延賽了八個月,有些人退賽,但參賽者還是不少.

四個月後的2022應該會更盛大,我已報名登記了.

贈送的物資紀念品

在會場和一位七十多歲還在週週跑全馬的跑友聊了一下,也被會場氣氛所感動,加上回家測試小腿傷勢,發覺也大有改善,僅剩微微疼痛.所以本來為了傷勢猶豫的我,這下確定要去比賽.速度再慢也沒關係.最慢四個半應該回得來,不過先設定四個小時,也就是先以均速530來配速.這次千萬要戒急用忍,無傷回來是前提,這場定義是一場LSD練習.

回來研究網誌,發現去年停賽,今年延賽,上次參加是2019年三月,已經是兩年八個月之前了.
哇,當天比賽的記憶還很清晰呢.
http://bravomonami.blogspot.com/2019/03/108031734841.html
照網誌,預計當天凌晨三點半開車出發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