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6月26日 星期日

1050625台北星光馬,第49馬。4:11:55,28/479,91/1589。

這場比賽,去年也參加過,當時右腳踝處於急性發炎時期,一跑就痛,出發前吃了個大飯糰,導致跑時肚脹想吐,跑前有下過大雨,但跑時沒有下雨,也出了太陽。賽前一周參加過21K比賽。
http://bravomonami.blogspot.tw/2015/06/1040514442062143121510.html

今年的狀況則是,右腳踝只是慢性發炎,加上已經懂得使用肌內效,所以腳痛問題不大,中午吃得很飽,加上速度不快,所以一路上並不會有肚餓感(和去年一樣,所以速度慢可以不太計較賽前補給?),肚脹也不至於。一整天沒下雨,中午過後本來天陰,眼看可以下雨,結果還是沒有,而且四點時,正是要出發時,太陽公公又出來微笑了。然後一個多月沒有跑20K以上,上一次比賽是同樣類似場地的大佳路跑。

因為很久沒練長程,加上天氣熱,心中早就沒有任何想破紀錄,拿獎盃的念頭,只想看能否比去年早回來。

出發沒多久,就出大汗,太陽雖大,不過可能遠處在下雨,有一些涼風吹過來,所以基本上跑得還算可以,每站補給站都喝水,部分補給站有提供冰塊。問題來了,冰塊要冰哪裡最合適呢?以往認為是核心部位,運動場上看到的都是冰後頸,冰後頸有他的理論依據,因為控制體溫的下視丘,離後腦勺較近,但我這次的實務發現,冰脖子(頸動脈)最有效,把輸送到腦部的血液降溫,可以欺騙腦部,讓體能維持。每次冰完,跑起來都特別有動力,可以撐好一陣子,到下一補給站前都不痛苦。不過不能連續冰太久,有次還冰到想打冷顫,這就不對了,明明要降溫,還要顫抖。
可能因為之前幾天練過耐熱,所以第一趟跑得還算順,1小時50分完成,和去年一樣,不過去年有刻意減速,今年事的確在能力邊緣。
 21K處


回到大會,第二趟起點,也就是21.5K時,開始覺得腳有要抽筋的現象,而且就從這裡起,開始覺得痛苦,先前的涼風沒有了,太陽還是大,大會準備的冰塊見不到了,或許都融化了,於是發生了我跑馬以來難得一見的狀況,用走的,我居然有好幾次跑不動走起路來,部分是抽筋要發作了,部分卻是意志力不足(天氣太熱,也不要太勉強),一直到過了美麗華,也就是4號補給站,此時大約已經六點多,太陽不強了,我才能維持用跑的,除了上橋的爬坡,最後的幾公里,就像去年一樣,速度也加快,只不過去年是用衝的,今年只能稍稍比之前的慢速快跑。
就這樣,第二趟跑了2小時21分,可能是我近幾年半馬最慢的一次吧,回到終點,元氣已經耗完,虛脫的領完物資、行李,就在原地等老婆會合回阿嬤家。
終點前300M,完全脫力。


妻女留在外婆家,我十點就回家,整理一下後,十一點就直接上床睡覺,真的累了,暑假期間,跑步活動會暫停,待九月、十月起的新的馬拉松季節來臨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