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是愉快啊,終於跑進六年來(2008年ING初馬)夢寐以求的三小時半,這是集結了多項因素,以下記錄之,作為以後的參考。
1、天時:
坦白說,這是最重要因素,否則練得再多,也抵不上酷熱造成的體能損失。昨天的氣溫就是剛剛好,攝氏13度到18度,雖有時會被太陽晒到,但基本上多雲為多。這溫度就是跑萬金石的氣溫,但昨天無風無雨,正是破紀錄的前提。
2、地利:
有時也要看場地,冬山河全馬的場地都是跑河岸,全程平緩,也比北市河堤風景來的好,最重要的是有樹蔭,這場賽事偶而有太陽露出,但就靠著樹蔭護航,只要在陰暗處,氣溫就只有涼爽可言,讓我想起土耳其的天氣。比起來,萬金石的路線就有較大的坡,跑起來較辛苦。
扣除天氣、場地等無法掌控因素,接下來的兩項就是自己能掌控的:賽前訓練和比賽戰略。
3、賽前訓練:
這次的訓練很紮實,整個十一月的跑量達到200公里以上,賽前兩週跑了兩次山路21k,分別是自行訓練的貓空和參賽的觀音山。有速度訓練,如統一發票杯以及自行在操場的練習,也跑了一次的LSD,上週三的社子島32k,而且上週二也以五分速跑15k,兩天內跑47k,算是跑量練習。所以有以下三種項目練習:
長程(21k)上下坡的肌力練習
短程(10k)高速的乳酸門檻
超長程的(連兩天中長距離)的跑量累積
在加上週四的游泳(紓緩膝蓋以及上半身肌力)、週五學校上坡緩跑維持運動,週六徹底休息,同時補充大量營養(剛好吃喜酒),一切都是規劃良好的練習策略。
4、比賽戰略
當天四點四十分起床,為了要準備中午和十八年前學生聚餐的禮物,弄了頗久,否則可以早點出發,這樣搞到5點5分才出發,還繞去買豆漿、燒餅早餐,這很重要,血糖的不足會造成體能大量損失,我已經有許多的體驗。六點初就到冬山河,有點繞錯路,卻剛好被指引而停在西側停車場(紅橋處),雖然離會場有些距離,但卻人少,上廁所很方便,以後若要參賽,也要停在此。輕鬆著裝;擦凡士林,穿上綁小腿(第一次全馬綁)後,走去會場,約數百公尺,寄物後剛剛好差不多要出發了,我排在很後面,大約兩分鐘才到起跑點,前面也很擠跑不太起來,反正全馬不差那一點時間,也順便熱身。
和半馬分開後,開始比較能按照自己配速跑,全程沒有特意按照一吸二呼的節奏,不過大致也是如此,前5公里跑了26分鐘,大約是5分12秒的配速,後面反而更快,幾乎都是不到五分速,4分50秒左右,就這樣跑到21k,一看手錶才1小時44分多,差不多就是五分速。跑到30k,也不過148分鐘,總之幾乎一路維持等速。
之所以可以維持,而體能無耗損,除了天氣之外,最重要的是補給,我一直提醒自己不能等餓了再吃,渴了再喝,所以10公里就開始進食,一開始只有吃餅乾,到後來開始吃糖分較高的巧克力,所以一點點的餓意,立刻被澆熄,也補充了體能,就這要我幾乎一路等速,就算是以往30多k的疲累,這次也沒發生,整場我一路超越跑友,也居然完全沒被追過,這還是第一次,不論跑全馬或是半馬,從第一折返點的180名左右,最後以69名回到終點。最後5公里是有些累,但卻是負擔得起的累,不是會垮掉的累。尤其最後知道自己有可能以3小時半內完成,更是有精神戰力補充,以致於最後100公尺還能衝刺起來。終於讓我圓夢。
我個人是覺得這場比賽辦得不錯,不僅我自己跑得不錯,路上的補給很適時,差不多剛好肚子快餓時,補給站就到了。35公里,膝蓋酸時,剛好有醫護站可以噴肌樂;會後發的大毛巾,品質也很好,是歷次拿過最佳的,而且還有沖洗大水桶,剛剛適合待會要去聚餐的我,只不過從來沒在會場沖洗的我,並沒有帶到沐浴乳等。
會後換洗前照一張,精神還不錯,明年還要參加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