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3月1日 星期日

2020,2/28-03/01的運動。這幾年解鎖成果再整理,碧潭橋、永福橋來回是16K

三月份前兩場比賽都被取消後,原定的訓練計劃就打折了

2/28(五)放假
下午到阿嬤家,陪阿嬤爬山,我和妹再加爬到金面山,內湖的後山來過很多次,之前都往大崙背山的方向,往左的金面山久仰大名,但都沒爬過。
走到大石堆處,也搞不清楚是金面山還是小金面山,有非常多人在此駐留拍照,完全沒感受疫情的影響。
據說可以繼續往前走,有另一條下山路,但人多不好過去,就往回。
回程還挑戰了一條遊人較少行走,通常是登山隊在走的路徑,因為路徑少人走,許多被野草掩蓋,幸好GOOGLE MAP很強大,可以讓自己確定行走的位置。
最終約走了兩個多小時,八公里,算是有流汗到。
金面山(還是小金面山頂)?

後頭的標示是剪刀山

最後走的小山徑出口處,不明顯,所以少有人走。

0229(六)
好像FB朋友中真的有人今天生日,每四年慶祝一次。
今天就真的要跑一下了,不然覺得身體很不舒服,應該是身體的能量代謝系統,已經調整到適合跑全馬的配置,例如細胞內粒線體量,若不利用之,細胞會將之處理掉,以免資源浪費,這可能就是常運動的人一天沒有足夠運動量就不舒服的原因之一。
我大膽假設,身體能量代謝系統配置改變,例如強化過程(賽前高強度練習),和衰減過程(幾天躺著不動)都會使得身體不適應而不舒服
因此,整天一直感到心臟虛虛的,有之前一月份的感覺。所以下午三點多就跑出去了,河堤人超多,跑出去沒多久就下雨,雨還不小,躲到福和橋下避一下,沒幾分鐘雨就小了。
今天的路線是跑到華中橋過橋一圈,加上在中正橋時的拐彎路線(正在修建新橋吧),回到水門約14.77K,所以扣掉拐彎,這一圈大約是14K,只相當於景美、永福橋來回兩趟。
今天狀況不佳,最後以518均速,80分31秒,完成15.22K。
最後加20下單槓,跳電燈柱20下,結束訓練。


0301(日)
早上隨意打開電視,剛好電視居然轉播東京馬,其實是只有菁英能參加的東京馬,不過看起來規格還是很大,路邊加油的群眾也遍滿42K。最重要的是看到日本名將大破傑又打破日本紀錄,2小時5分多,而隨後2小時7分左右,已有大約十多位日本選手進場。
真的是太厲害了。台灣的全國紀錄和它們差太多了。
我不相信日本人有長跑基因,就演化來看,生活在日本島不需要演化出長跑基因。應該是文化影響,單單看到42K整路邊一堆人加油(我參加的2014大阪馬拉松https://bravomonami.blogspot.com/2014/10/2014_25.html,也差不多如此,只有最後遠離市區的一小段較少觀眾),就知道長跑運動在日本的地位。
還有天氣也比台灣適合跑步,加上日本人一板一眼個性,特別適合馬拉松訓練。

躺在沙發上,看他們以三分速陸續進站,內心也漸漸然起跑魂,不過下午再說吧。

剛收資料,看到2017玉山單攻紀錄,就再整理一下這幾年解鎖的成就
https://bravomonami.blogspot.com/2017/10/20171023-1024.html

2007:首次辦馬
2008:初馬(台北ING)
2009:鐵人三項(宜蘭梅花湖)
2010:首次101登高賽
2011:日月潭、料羅灣泳渡成功
2012:   首次超馬賽(花博會場)
2013:全馬首次跑進三小時半內(冬山馬)
2014:海外馬拉松(大阪)
2015:226鐵人
2016:帶學生從台北騎車到彰化
2017:玉山攻頂成功
2018:   富士山登頂(回台後生病)
2019:   病後復原
2020:   富士山單攻(預計)



10:33
下午睡到近三點,三點半開始跑,一開始有飄著小雨,後來就停了,時間點和昨天相似,不過雨小得多,且之後未出太陽。
陰天涼風,跑得還算舒暢,有鑑於昨天跑馬場町路線,人車眾多,今天改往碧潭方向,果然好跑很多。
起初兩公里跑出五分多,之後就能維持在五分內,除了上、下碧潭橋和永福橋這兩段。
最後以均速502,81分22秒,跑16.12K。
最後再加單槓21下結束訓練,因為膝蓋略有不適,今天暫停垂直跳電燈柱這項訓練。
所以。今天測試出碧潭橋、永福橋來回是16K。未來要練30K以上的LSD時,跑兩圈今天的路線就有32K,還可以回家補給或在水門藏一個水壺。
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