跑了這麼多年,慢慢了解身體跑全馬的幾個狀態。
早期一年跑2馬的年代,身體無法適應長時間的跑步,雖然速度不快,但每每後半段肌肉痠痛,且會持續幾天。
後來隨著跑量越來越多,越來越有經驗,也跑進四小時內,腿不再痠痛。
但隨著速度有越來越快,開始有爆掉(抽筋)的情況,例如2018萬金石、2019烏來馬以及這次的台北馬又出現。
當然一切的練習足夠,跑量札實,也有順暢三小時半以內完賽經驗,例如2015年末、2016年那幾場賽事,因為練習226,強迫每天的運動,訓練精實,個人紀錄都是在哪一時段所創下。
2016年末擔任行政工作,工作忙碌無法有足夠練習,成績真的就逐漸退化了。這次的台北馬更是在忙碌的工作之後來跑,雖然還是有練習,但時間因素,幾乎都只在17-18K的每次跑量,長距離高速度的肌肉力量還是嚴重不足啊。
早上五點起床,早餐、廁所完畢,五點40分出發,還是停在玉山銀行旁走過去。
和老婆在寄物區就分手,今天他另有任務要陪一位初半馬的朋友跑。
寄物完,七點十分,就進分區去,今年的分區又比前年改善些(去年因生病終止了連十年的台北全馬,不知如何),畢竟是銅標賽事,有一定的規格吧
不過到後來,我看應該還是有人擠不進來,管制口前的空地不夠大。
等待的同時,進行暖身,天色開始濛濛亮。還算是涼爽,不過待會太陽出來就不知了。
往全馬寄物區前進
後方就是起跑點
六點半準時起跑,一開始除了前兩K跑不出去外,其他時間都太嗨了,跟著B區跑友速度前進,第3K起就以440-450的速度再跑。是有想到這個速度是否太快,畢竟昨晚還設定三小時40分內完賽,原來的設定是以每K459的速度來跑跑看。
不過因為身體負荷得了,就想試試看440-450的速度。事後想起算是太久沒跑長距離速度跑了,忽略自己撐不了太久。不過當時的確有測試自己能耐的想法。
果然20K多時,就有點齁不住,在補給區流連久一點,第21K跑到521。
前半程跑1小時43分46秒,還算可以。
(半年前的2019萬金石,前半程也跑1小時43分多,但後半程大致上齁得住,最後以339完跑)
不過接下來,訓練不足的窘境就出現。25K之後就跑不進5分內,330配速團也跟不上了。
28K開始有大抽筋訊號,必須停下來走走緩解
30K後跑不進530內,且越來越慢,主要是有時必須用走的,37、38K甚至跑了將近9分速。
最後的基隆路、信義路,一方面可能已過撞牆期,一方面接近終點,再一方面為了至少跑進四小時內(萬金石免抽籤資格)
勉力在回到七分內。
最後就以三小時55分多,完成比賽。是台北馬自從2010年來跑最差一次,回到全馬經驗只有五次的當年。也比上次跑山路也更熱的岱宇馬還差
究其主因,有以下幾點:
1、跑量不足,尤其是28K以上的練習,上次岱宇馬至少有完成一次長距離LSD。
2、延伸第一點,配速過快,欠缺跑長程近期自身實力的認知。
3、最不該的一點,也算老經驗的我,今天穿了新襪子和過薄底層的跑鞋,導致不到10K,腳底便有將起水泡的異樣,果然中段腳底板便長成水泡,每跑一步都很不舒服,這或許也使得我變換肌群,導致更快抽筋的下場。而現在更是腳底兩大水泡,不易行走。
結論及經驗
1、這一場比賽,其實心裡有數,不會跑得好,但隱約也有想試試看自己能耐,這也是我一開始配速稍快的原因。就算是當作練習賽。明年初的渣打馬,才會是我的期末考驗馬。屆時要設定在330內,也才能確保,明天台北馬可以免抽籤。
2、大約25K處,旁邊一位加油的20多歲小姐,向我大喊[阿北加油](應該是針對我,因為前後沒人),這是人生以來第一次被喊阿北加油,讓我有大澈大悟之感。以後要自覺在別人眼中真的是大叔了。
3、今天實在不該穿著有標誌學校名稱的衣服(來自十年前學校教師組隊參加美津濃金山接力賽),跑得不好,太丟臉了。
結束之後,清爽起來了
結束之後,不復一小時前的頹靡
離場前,幫還在努力的跑友加油
今年的便當頗高級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